持續挑戰“卡脖子”難題
發布時間:
2023-02-06 12:10:40
■章利軍 李忠好 江霞 兩年以前,我國重型H型鋼市場一直被世界四個發達國家瓜分。2022年,長期被國外壟斷的格局被有效打破。馬鋼建成的國內首條自主創新的重型H鋼生產線,一舉搶占菲律賓、越南、新加坡、巴拿馬、日本、加拿大、秘魯、南非、墨西哥、巴西、哥倫比亞和中國香港、內地的高層建築、大型橋梁、場館市場。短短兩年的時間,馬鋼是怎樣攻破“卡脖子”難題的?1月16日一大早,筆者走訪了馬鋼國內首條重型H型鋼生產線。 走進馬鋼長材事業部重型H型鋼生產線,經過分廠副廠長謝石峰、胡德鍾的熱情介紹,參觀了馬鋼這條於2020年4月28日建成投產、世界第五、中國第一的的生產線。它的設計年產能80萬噸,產品高度、寬度、翼緣厚度分別可達1138mm、476mm和115mm。采用當今世界先進的近終形異形坯連鑄、全保護澆築、液壓AGC、動態軸調整DAA、小張力控製、軋後超冷卻等工藝技術,可有效提高鋼水潔淨度、產品外觀尺寸控製精度和產品平整度。 “盡管我們的工藝裝備是一流的,但缺少自主研發的技術,受到國外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和擠壓。”胡德鍾說,投產一個月隻有1500噸的小批量訂單,與裝備生產能力十分不匹配。 “國外一家生產廠家於2021年初把一種極限規格的高度1109mm、寬度461mm、腹板厚21mm、翼緣厚40.5mm重型H型鋼交給馬鋼生產。”謝石峰說,按照外發合同要求,在馬鋼重型H型鋼設備調試和所有考核品種試生產之際,外發需派專家參與指導。可能是由於疫情影響,也可能不知道什麼原因,外方專家遲遲沒有到來。 為了不影響生產進度,為了攻破“卡脖子”難題,馬鋼決定自主攻關。2021年2月9日,長材事業部下達了第一次攻關指令。 “由於沒有任何借鑒模式,隻好先按照外方考核品種去采用孔型設計,結果尺寸超差,表麵存在折疊等質量缺陷。針對這種現狀,我們立即進行工藝優化、重新修改參數。”分廠軋鋼工程師王李生說。2021年3月6日,開始了第二次技術攻關。3月23日,通過工藝進一步優化後,再次發起衝鋒。 “攻關不畏難,創新無止境。”謝石峰說,“在事業部領導的支持下,在技術中心、製造部協同配合下,於2021年4月3日、4日,連續兩天進行工藝再優化、再變革、再調整。2021年4月6日進行最後一次攻關,結果大功告成。” 謝石峰說:“六次攻關,大國重器在我們手中誕生,攻破了‘卡脖子’的難題。” 2021年12月1日19時45分,在央視2套播出的中宣部建黨百年六集工業紀錄片《鋼鐵脊梁》第三集,講述了頗具感染力的馬鋼故事、中國鋼鐵故事。 “以此為新的起點,以此為新的動力,我們繼續向攻破‘卡脖子’難題發起挑戰和衝鋒。”胡德鍾說,“2022年,我們自主研發23係列、81個規格重型H型鋼新產品,彰顯了寶武馬鋼追求高科技、攻堅高效率、謀求高市場占有率能力。” “新年剛起步,我們又研發了兩個重型H型鋼新品種。今天上午9時50分將現場試製供給香港市場的UB914x419x21.4x36.6重型H型鋼。”胡德鍾說。 沿著現場綠色通道,白班作業長李軍帶著筆者走進重型H型鋼生產線,攀上仰角45度27級台階、垂直高度6米高的主控室。室內兩名操作工端坐在6台監控視頻前,正靜靜等待加熱爐內即將“遊”來的紅送重型H型鋼坯料。 “快看前方,它來了。”技術中心型鋼組主任工程師邢軍有些激動。筆者看了一眼手表,果然,9時50分,火紅的重型H型鋼坯料順著軋機輥道定點而來。通過BD軋機幾次反複軋製,再經過萬能軋機機組多次軋製,符合英標尺寸的重型H型鋼就定型了,整個過程7分鍾左右。(來源:中國工業報) 編輯:李芊諾責編:張永傑審核:陳雪輝 188金宝搏入口